法國人不愛波爾多?紅酒王國的美麗與哀愁

張一喬(Camille Chang) 2023/06/13 1215

享有盛名的世界葡萄酒之都近期正面臨一連串的考驗。「法國悖論」風潮的發源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且讓我們一同探究。

兔年小年夜的晚上,我走在台北繁華的信義區街頭,發現每幾個擦肩而過的行人當中,總有一個提著酒類專賣店專用的那種長型提袋。當然,裡面也有可能是清酒或威士忌,但是紅酒的機率或許更高一些;畢竟過年闔家團圓,圍爐喝點紅酒特別應景。難怪一年之中的這個時節,「提袋率」總是特別高。

Photo by Clark Douglas on Unsplash

而且,紅酒一直以來還給人「有益健康」的印象。從1990年代開始廣為流傳的「法國悖論」(French Paradox,也就是法國人雖然從奶油、乳酪與紅肉當中攝取了大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,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卻相對較低,正是因為法國人愛喝紅酒的緣故),不僅在當時帶動了法國紅酒銷量的成長,也使得「紅酒養生」的觀念深植人心。儘管後來陸續有研究指出,這個看上去有違常理的現象,其實與法國人的飲食習慣無關,而是對當時當地醫療統計數據解讀錯誤的結果;並且若想靠著喝紅酒來延年益壽,有很大機率會先因為飲酒過量而健康堪虞;但多年來紅酒多酚和白黎蘆醇等成分的抗氧化、抗衰老功效,在全球普羅大眾心目中,早已是根深蒂固。

Photo by Camille Chang

反觀法國悖論的發源地,紅酒品飲文化甚至是整個產業的發展與存續,卻正面臨極大的變革與挑戰。去年12月初,也就是在今年1月法國勞工為抗議退休年金制度的改革走上街頭之前,波爾多的酒農便已在當地串連抗爭,要求政府伸出援手,為生產過剩、價格暴跌而無以為繼,甚至已遭荒廢的葡萄園的拔除和轉作,提供上億歐元的補助。

波爾多「完美風暴」

這並不是本世紀法國葡萄酒業第一次面對同樣的困境。打從千禧年起,法蘭西就有多個產區,開始出現酒農周轉不靈的問題,然而到了2004年,竟正式轉為重大的產業危機,只不過當時是以隆格多克胡西雍(Languedoc-Roussillon)所受衝擊最為嚴重。如今,風暴的主角反過來變成了波爾多,與長期以來被視為地區餐酒(原 Vin de Pays,也就是目前的 IGP 等級)大本營的隆格多克相比,波爾多無論是聲量還是代表性都不可同日而語。「產業門面」暨最大 AOC/AOP(法定產區最高等級)產區的淪陷,自然引發了更多的關注。

Photo by Juan Di Nella on Unsplash

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境地,並非無跡可尋。1980年代,法國內外對波爾多葡萄酒需求暴增(美國酒評家 Robert Parker 便是在那時崛起,法國悖論在其中也有軋上一角),讓產區的耕作面積在踏入21世紀之時翻了將近一倍,孰料隨即就在國際市場上遭逢激烈競爭。過度擴張隱藏的結構性問題圖窮匕見,銷量與產量開始一路下修;盛名之累帶來的投機炒作、酒價飆漲引發的「民怨」、聖愛美濃(Saint-Émilion)分級制度爭議不斷的歹戲拖棚以及用藥污染問題(2014年當地位於葡萄園附近的某小學師生,曾發生集體農藥中毒事件)等傷及形象的事件,令情況雪上加霜;而近三年接踵而來的疫情與經濟不景氣、通膨與成本攀升,則成了最後一根稻草。

Photo by Camille Chang

對許多關心產業動態的圈內人和酒迷來說,延燒已然超過十年的 Bordeaux Bashing,或許是個有點過氣的話題,資本雄厚的列級酒莊照樣屹立不搖,但對「一般」(無級數或品牌加持,尤其是散裝酒)的波爾多酒農而言,卻是實際存在的生存威脅。在針對這最新一波危機的檢討與反思當中,波爾多紅酒漸失民心的事實,又再度浮上檯面。

與法國悖論漸行漸遠的法蘭西

當然,不是所有法國人都對波爾多有意見。根據法國知名線上葡萄酒投資與酒窖管理平台 Cavissima 於去年底做的市調,波爾多依舊是法國人最愛的產區,連帶紅酒也是法國人最愛喝的酒種。然而另一項由法國農漁產品局(FranceAgriMer)於年初公布的數據則顯示,這種忠實愛好者(固定消費族群)在1980年代佔該國總人口數的比例為50%,現在卻跌到只剩11%,而且主要為60歲以上的熟齡人士,年輕人僅不到10%。基本盤顧客的日益流失,對紅酒佔整體產量85%、境內銷量佔55%的波爾多來說,早就是一種警訊。

Photo by Camille Chang

這種世代差異並非單一國家所專屬,於全球其他成熟市場也時有所聞,箇中原因自然不盡相同。法國青壯世代為什麼對紅酒興趣缺缺?除了酒駕重罰、葡萄酒廣告法(Loi Évin)的箝制等遠因,逐漸降低了葡萄酒的飲用頻率和消耗量,以及現代社會忙碌的生活模式,多多少少限縮了葡萄酒文化的分享和傳承,其實更重要的是,當代人對風味及口感的偏好加之崇尚的飲食型態(比如原味少油、少吃紅肉),較之以往已有了極大的改變。

2018年,波爾多旅遊局長 Nicolas Martin(現已卸任)曾在自己的 Twitter 帳號,公開批評波爾多有些餐廳的酒單上,居然沒有任何一款在地出產的葡萄酒(當地公會的「建議」是至少要佔一半)。在這樣一個觀光大城與葡萄酒之都,餐廳自己都奉行 Bordeaux Bashing,完全不合情理。知名侍酒師 Pascaline Lepeltier(2018年法國最佳侍酒師冠軍)在接受《法國葡萄酒評論》(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,簡稱RVF)的專訪時,曾針對有關當代餐酒搭配風潮的提問表示:「自然酒與新興的料理風格很搭。……桶味比較重的波爾多或酒體架構比較扎實的酒款,跟時下風行的新式料理,的確比較不容易搭配。」雖然 Lepeltier 跟不少新一代傑出的侍酒師一樣,是自然酒的愛好者,但她的選擇很顯然是出於專業,而非基於養生或環保。

圖說:來自法國的 Alain Milliat 便是以單一釀酒葡萄品種為主的精品果汁,獲得不少五星級飯店與星級餐廳採用。台灣進口商:亞舍。Photo by Camille Chang

白酒的逆襲

相較之下,純飲(在氣候持續暖化之中又更容易入口)、佐餐兩相宜,可塑性更高的白酒和粉紅酒,在法國市場銷量反而有所增長,變得不難理解(而且售價通常還比紅酒更親民)。橘酒(取白葡萄以紅酒方式釀造,簡單來說是有浸皮的白酒)的異軍突起,也是同理可證。除了崇尚葡萄酒的本質應該是「發酵葡萄汁」的自然酒,在眾多成熟消費市場上大放異彩,近年來米其林星級餐廳更開始出現釀酒葡萄榨成的果汁,還有低酒精及無酒精葡萄酒等佐餐飲品,更別提還有 Cocktail Pairing、Tea Pairing 等層出不窮的花樣。在民眾印象中有點「太經典」(或甚至老派)的波爾多,想在這當中殺出重圍,實屬不易。

面對嚴峻的競爭,波爾多公會對酒莊與酒農們再次提出了靈魂拷問:「我們還要繼續生產那麼多紅酒嗎?是否該考慮讓產區的選項更多元化?」畢竟二戰前,波爾多也曾經是個以白酒為主的產區。另一頭的隆河丘(Côtes du Rhône,該產區的紅酒產量高達86%),去年秋天除了同樣提出農地轉作、滯銷庫存蒸餾為工業酒精的補助需求,也已定下目標,到2030年要將白酒的產量提高至目前的兩倍。

Photo by Camille Chang

清爽易飲的葡萄酒,似乎最受當今年輕一輩的朋友青睞。但就像台灣本地以一般入門者為受眾的酒品行銷文案,常用「不酸、不澀」等形容詞作為號召一樣,剛開始接觸葡萄酒,會偏好這種平易近人的酒風,本就見怪不怪,這並不代表當他們步入中年以後,不會懂得欣賞更有深度的酒款。《Into Wine》的作者 Olivier Magny 便在書中寫到:「人的品味只會變得越來越考究。到了50歲才迷上麥當勞的例子應該很罕見。」至於棘手的餐搭問題,Lepeltier 在同一篇專訪中也給出了答案,就是改為選擇老酒,便會容易得多。

身為一個葡萄酒愛好者,我永遠記得最初那一杯波爾多混調(Bordeaux Blend)白酒的清新爽脆;隨著酒齡漸長,陳年波爾多紅酒在味蕾上展現的優美風範,同樣讓我回味無窮。我想或許這場危機對波爾多來說,就像一個真正「校正回歸」的契機。就好比波爾多為擺脫「太毒」的標籤,已成為法國最「綠」的產區,卻鮮少有人知道一樣,眾多酒質優秀又價格合理、勇於創新的酒莊,也需要被看見。如何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全新的形象,同時吸引新世代的目光,重新擦亮法蘭西紅酒王國的金字招牌,正考驗著波爾多酒業的韌性與凝聚力。

相關酒款推薦

Monsieur William Bordeaux Rouge 2019

進口商:星坊

時下入門款波爾多 AOC 紅酒的主流代表風格。全部採不鏽鋼桶發酵,展現完熟的莓果香氣,酒體輕盈,酸度適中,單寧不咬舌。不僅美味可口,價格也很容易入手,重點是全聯就買得到。

Domaines François-Xavier Borie Pauillac AOC 2013

進口商:台灣愛諾特卡

François-Xavier Borie 是五級酒莊 Château Grand-Puy-Lacoste 的經營者,這款紅酒與名莊系出同門,採用較年輕的葡萄藤釀造,果香充沛,帶甘草與香料氣息,單寧柔順,雖偏易飲也能感受 Pauillac 經典風格。

Torres Sangre de Toro Low Alcohol 5.5 Red

進口商:法蘭絲

這款托羅5.5低酒精紅酒搭上了近期蔚為話題的「no-low」(低或無酒精)熱潮。因為釀造完成後多了一道工序來降低酒精度,喝起來就像果汁一般,酸度也不錯,而且連熱量和營養價值都標得很清楚,完全切中新一代消費者的需求。

Pezat Bordeaux Blanc Sec 2021

進口商:亞舍

別忘了波爾多也是活潑鮮美、多汁誘人白酒的原鄉。經典的波爾多調配,柑橘、桃子等果香豐沛,酸度宜人,非常適合搭配各種海鮮,或是隨興在盛夏冰冰涼涼地來上一杯。

Domaine Le Roc des Anges Carignan de Schistes 1903 2021

進口商:維納瑞

天使之岩酒莊是隆格多克胡西雍知名的自然派。才華洋溢的釀酒師 Marjorie Gallet 突破框架,打造出精彩又美味的紅白佳釀,獲得眾多星級餐廳青睞。這支 IGP 紅酒以超過110年的老藤 Carignan 釀成,充滿透明、爽脆的果香,風味均衡而美妙,令人驚豔。


關於作者


張一喬(Camille Chang)

張一喬(Camille Chang)

暱稱卡蜜、卡兒,法國里昂二大碩士,WSET Level 3認證,自由文字工作者。曾任《Tatler Taiwan》副總編輯、《Revolution》葡萄酒專欄作者、《Decanter》國際中文版資深採訪編輯,暢銷譯作包括卡謬《異鄉人》、《Wine Folly》中文版等。著有《開始遊法國說法語》。

Facebook 專頁:卡兒@開始說法語,喝美酒
IG: camille_frenchabc
Blog: http://onejoe.pixnet.net/blog



相關文章

葡萄酒冷知識:到底該不該聞軟木塞?

葡萄酒冷知識:到底該不該聞軟木塞?

記得剛接觸葡萄酒的時候,就被教育「聞軟木塞」這動作有多麼不得體。當時是以「餐桌禮儀」為題採訪一位前輩,對方特地引述了某大老的文章,內容大致的意思是:「眼看就能一親美女芳澤,何必特地先去聞她脫下來的絲襪...